2008年9月30日星期二

顺德归来

不知不觉回昆有一段日子了,一回来就开始为ACM的活动忙碌着,每天在cooper工作室的时间平均不足2小时,来不及整理,来不及总结。现在总算是可以在电脑前,听着手指畅快地敲击键盘的声音,旁若无人地在明亮的网吧里写下自己顺德之行的点点感动。
没法很理性地谈感想,就像我一路上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,会生气,会委屈,会失落,会兴奋,会开心,会自豪一样。
印象最深的,不是上台领奖时对着镜头故作镇定地一直微笑,也不是在展厅里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做成模型时的小小成就,反而脑海里重复最多的,竟然是我们曾经的争执,茫然不知所措地无助,还有大白、“姐姐”和公交车赛跑的场景。奔波的5天,偶尔会在充满冷气的房间里或是公车上一晃一晃地发呆,以后的我们,会变成怎样。
大白在各种教授、老总前极力地推销着他的金奖女朋友和我们的“靠谱”,“姐姐”在镁光灯下拿着话筒对着汤教授说我们是来自昆明理工大学的cooper设计团队,那个时候的我,只是傻傻地看着,傻傻地听着,有点心酸,因为他们像cooper的家长,不是为自己,而是为了我们的家,向老师们、长辈们介绍着自己寄托了无限希望的团队。那个时候,我和小保只是站着,突然不知所措地,像两个懵懂的少年。也许我们太不出名了,又或许,我们太需要出名了。
展会上的展馆,并没有一一看过,很多只是走马观花般的一览而过,在自己的作品前偷偷地留了张影。闭馆的时候,还有幸拍了一张刘翔的金鞋。诸如之类的种种,就像逛交易会一般普通。但是,在流连于一切与工业设计有关的事物中时,也会思考着团队未来的路。
短暂的深圳之行,却错过了最为精要的段子,不知道中信国华的老总都说了些什么,只是听见大概关于对团队建议的种种。那我们的路,是否要按照他说的那样呢?好了,这么啰嗦的前奏,终于开始在感性之后谈谈自己的理性观点了。
关于团队未来的路,我想应该先要给团队定性,然后再思考这样性质的团队适合走怎样的路。
我们是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的团队,在没有获奖之前,大家没有所谓利益的分成,所以我们是“自觉、共识”为核心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,没有太多的硬性规定和约法三章。这应该是学生团队难能可贵的地方,却也是存在弊端的双刃剑,因为有时很我们会因为惰性而纵容自己,不珍惜时间,不守约定,总是前松后紧地在“赶”比赛,做的东西都不够深入。除了比赛的问题,大家承诺做到的很多事情都没有百分百的兑现,比如手绘、工作总结、讲座等等。
OK,既然我们是这样一个依靠“道德”管理的团队,想要走工作室这样的路,去为企业贴身服务,去接单,去创收,那么我们就该思考关于团队体制改革的问题。首先可以考虑一下之前提过的OC制度,无论是参加比赛、外接任务、还是办讲座、开研讨,每个活动都应该有个OCP,由该项目的负责人策划、组织、协调,带领大家一起为目标努力,明确分工,保证进度,掌控、点评、总结。每个项目结束的时候,OCP针对活动的完成效果,对成员的表现进行有考核依据的点评,大家一起对整个活动的效果和完成情况进行总结,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反思,寻求解决方案以做后车之鉴。每次活动结束后,大家会根据OCP的领导表情进行打分,作为备忘,以便日后该项目获奖时,对OCP进行专项奖励。一来作为对辛苦工作的OCP的奖励,二来以多劳多得的方式鼓励大家用于承担责任,接受挑战。
OC制度的好处,还在于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某个阶段的忙碌状况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,避免了一个人自始至终的劳心劳力,也可以让团队保持新鲜感和竞争力。
假如引入了OC制度,那么我们接下来要怎么做呢?是主要以设计比赛为工作重点呢?还是先各自学艺,充实自己?因为大家处在不同的年级,每个人都要面临不同的事,学业、工作、生活、深造、论文......我们无法像假期那样,安静专心地做设计,为同一个目标专注地奋斗,甚至很多时候,我们都没有办法聚在一起,做曾经最常做的头脑风暴。那么,就要试着考虑接下来,除了设计比赛,团队学习,我们在工作室的时间,是否完全充分地利用在自身与团队发展上?还是说,实际上每天用在设计和学习上的时间很短,是零碎夹杂在浪费和虚度中的呢?
最近突然觉得,很多时候,当现有的生活变成一种习惯的时候,我们只是在重复,而缺乏思考和自省。最艰难的时候或许是在挤海绵里的水来自救,而饱足之后,过多的水只会是拖累我们前进的累赘。所以cooper需要改变了,改变现在的生活态度,改变现在的节奏和步伐,不在于每分钟都在工作室,而是在工作室的每分钟都被充分地利用着。
不想说“把Cooper发展成为国内优秀的工设团队是我们共同的梦想”,因为那是我们的理想,理智的梦想。

没有评论: